您目前的位置: 首页» 师资队伍» 博士后» 出站博士后

姜姗

 

 

 

姓名

姜姗

出生年

1987

研究领域

针灸基础理论,医学思想史

电子邮件

shanchiang@bjmu.edu.cn

学位

博士

职称

助理研究员

职务

 

教育经历

2014-2017,中国中医科学院,针灸学博士

2011-2014,北京语言大学,汉语国际教育硕士

2006-2011,天津中医药大学,中医学+针灸学学士

工作经历

2017至今,新葡萄8883官网AMG医学部

2018-2019,伦敦大学学院

2019-2020,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

2012-2013,麦克马斯特大学

学术团体任职

 

社会兼职

 

校内开设课程

医学技术史.各专业本科生;

学术论文

[1]. 姜姗,孙海舒,张华敏.《新刻幼科百效全书》及其小儿杂症推拿治疗[J].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.2015,32(6):1128-1130.

[2]. 姜姗,赵京生.“阿是”本义与“阿是穴”由来[J].中国针灸.2016,36(2):197-199.

[3]. 姜姗,赵京生.从《灵枢·行针》谈观念之气与现象之气[J].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.2016,22(2):224-226.

[4]. 姜姗,赵京生.国外两部中医专著“气”论对比与启示[J].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.2016,22(6):827-830.

[5]. 姜姗,赵京生.经络与模型理论[J].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.2016,17(3):146-149.

[6]. 姜姗,赵京生.从模型理论视角看针灸之气[J].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.2016,17(1):1-5.

[7]. 姜姗,赵京生.从“针解”以“气”释文到古人“气”观[J].中国针灸.2016,36(4):425-427.

[8]. 姜姗,赵京生.语言学视域下的阿是穴释义[J].中国针灸.2017,37(1):75-78.

[9]. JIANG Shan, ZHAO Jing-sheng. The historical source of “Trigger Points”: classical Ashi points [J].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-Moxibustion. 2016,26(2):11-14.

[10]. 姜姗,李素云,赵京生.《灵枢》“十二邪”思想探微[J].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.2017,23(3):378-379.

[11]. 姜姗,赵京生.气贯针脉:《黄帝内经》针刺诊治气思想钩沉[J].针刺研究.2017,42(1):76-78.

[12]. 姜姗,赵京生.曲意之气:针刺究竟补泻了什么?[J].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.2017,40(7):613-616.

[13]. 姜姗,张立剑,赵京生.针灸医院发展特点与启示例说[J].中国针灸. 2018,38(07):769-772.

[14]. 姜姗,赵京生.“针道自然”与顺势思想及流变[J].中医杂志. 2018,59(22):1970-1972.

[15]. 姜姗,张大庆.江户时代纸塑针灸模型之滥觞[J].自然辩证法通讯.2020,42(4):62-67.

[16]. 姜姗,赵京生.针灸顺势思想与气[J].中医杂志.2018,59(24):2081-2084.

[17]. 姜姗,张树剑,赵京生.针灸器具技术沿革及其动因分析与思考[J].科技导报.2019,37(15):24-31.

[18]. 姜姗,张大庆.宽文针灸铜人里的东西方医学印迹[J].中国针灸.2019,39(10):1103-1108.

[19]. 姜姗,张大庆.“针灸人文”:研究径路与当代著述概况[J].中医杂志.2019,60(24):2095-2098.

[20]. 孙海舒,赵京生,刘兵,杨峰,李素云,姜姗,李青青.《针灸学讲义》内容及理论表述方式探析[J].国际中医中药杂志.2015,37(8):738-740.

[21]. 苏静静,姜姗.国际医学史学会第九届学术会议综述[J]中国科技史杂志.2017,38(4):374-378.

[22]. 韩明月,姜姗.新葡萄8883官网AMG器物医学史国际论坛综述:“明清工巧遇见江户风物(17-19世纪)”[J].中华医史杂志,2020,50(1):12-15.

学术专著

[1]姜姗,赵京生.针与气:经典中的针灸气论发微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8.

学术译著

 

教材

 

其他成果

 

科研课题

[1]. 中医针灸理论框架结构研究,973,主要参与人。

[2]. 中医药古籍与方志的文献整理,科技部,参与人。

[3]. 明以前补泻刺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,北京市,参与人。

[4]. 古典针灸理论的气概念与思维,中医科学院,主持。

[5]. 江户时代针灸铜人研究:东西方医学思想的融通,中国博管会,主持。

[6]. 宋元以来中医知识的演变与现代“中医”的形成研究,国社科重大,参与人。

[7]. “类穴”主治共性与部位相关的规律,国自然面上,主要参与人。

表彰获奖

2017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